凝心聚力 勇毅前行——2022年安徽银保监局重点工作成果发布
发布日期:2023-01-20 浏览次数:766
安徽银保监局于2023年1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安徽银行业保险业重点工作成果,安徽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施其武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并答记者问。
2022年,面对多重考验叠加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安徽银保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银保监会工作部署,主动担当、守正创新,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围绕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总要求,科学合理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举措,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发展逻辑,全力保障投资和项目资金支持。不断增强金融供给匹配度,2022年末,超额完成全省年度8000亿的信贷投放目标,全省贷款余额首次突破6万亿元,全省企业经营类贷款余额4.7万亿元,增长19.9%,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企业信用贷款增长25.6%、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5%、工业贷款增长23.0%、制造业贷款增长26.4%,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全年合计投放332亿元,有力保障214个重大项目建设融资供给。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安徽科技创新优势,助力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深化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金融服务,累计为175家科创企业发放贷款5.87亿元,带动股权投资29.2亿元,配套风险补偿资金池7600万元。指导推出“初创期科创企业信用贷”专属产品,加大起步期科创企业的发现、孵化和培育。2022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预计新增分别超过1000亿元、1500亿元,科技保险保障金额超过3000亿元,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金融对接全覆盖、融资覆盖率提升至7成左右。完善科创企业风险分散机制,科技保险保障金额增加至3161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位于全国前列。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稳经济增长、保市场主体需要,增强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出台稳经济政策措施,推进金融助力供应链产业链发展,明确优化升级11种重点金融产品模式,畅通中小微企业资金链。创新推广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探索借鉴浙江金融顾问模式,联合提供信贷、融资担保、发债、财税等综合服务,促进金融“五进”由单一信贷功能服务转向以企业为中心的综合生态服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首次突破9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787.3亿元,增长24.4%,较上年多增459.6亿元。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3.25万户,远超上年增量。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至5.12%,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全年累放无还本续贷金额1764.5亿元,较上年多投放433亿元,增长32.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2995亿元,增长51%。累计为13.53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办理延期还本付息2053.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8倍。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引领银行业保险业改革转型。一方面,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指导恒丰银行合肥分行正式开业,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部在皖设立机构。地方法人机构竞争力持续增强,完善省联社改革方案,农村中小银行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徽商银行集团化综合经营能力显著提升,指导新安银行谋划更加匹配科创金融需要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改革转型。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积极推动银行机构对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数据反哺。加快金融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稳固链属企业关系推动产融结合。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新市民约520万人次。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推动“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开展试点。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为消费者让利超80亿元。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维护金融风险总体收敛态势。创新探索全省金融风险智能监测系统建设,依托数字安徽工程开展负面风险画像,提升风险监测前瞻性、穿透性、全面性。开展全省中小银行全面风险排查,明确推动全省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思路。协同推动有序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巩固深化乱象整治成果,针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开展违规专项整治活动,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建智能检查实验室,加大现场检查和处罚力度,金融市场秩序持续规范。2022年,共作出处罚决定524件,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87家次,处罚责任人员339人次,罚没金额合计7508.6万元。我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全省金融安全度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金融风险相对较低的省份之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每个人重整行装、铆足干劲、加油努力之年。春山在望,未来可期。站在新的起点,安徽银保监局将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准确把握“六个统筹”,突出金融支持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这个重要目标,坚定不移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贡献金融力量。
中国银行保险报
请问2022年安徽银保监局在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方面有什么工作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安徽银保监局统信处处长 李由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创新既是安徽的最大优势,也是助推安徽发展的最强动能。安徽银保监局把服务科技创新作为金融发力“主战场”,引导银行业保险业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推动金融资源供给总量扩大,模式升级,功能提升。
一是推动科创金融资源供给总量持续跃升。安徽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达45.7%、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达41%,成为全省经济重要增长点。我们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新领域,按照“一张产业图、一张资金需求表、一场专项对接会”思路,联合经信、科技等部门开展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百行访万企”活动,实施多轮次、广覆盖融资对接,实实在在地提高科创金融可得性。今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预计达到3640亿元,增长38%,户数增长156%,服务20143户科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预计达到4475亿元,增长超过5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覆盖面分别达到80%和62%。
二是推动科创金融服务产品模式不断升级。安徽“芯屏器合”(芯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兴产业发展全国领跑。我们聚焦支持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出“科创打分卡”评价模型,根据企业创始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科创要素进行量化打分、靠档分类、标准授信,推动“科创企业初创起步期信用贷”试点取得突破,帮助科创企业获得纯信用的“首贷”服务,首批已发放1000万元,80%企业成立不到1年,最短成立不到2个月。在“贷投批量联动”试点的基础上,在合肥、蚌埠、滁州、芜湖等6地开展2.0版升级模式,优化“批量对接”“贷投联动”“风险补偿”三大机制,破解科创融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投行+商行”组合融资支持。自6月份以来已为175家科创企业提供组合融资支持35.03亿元。
三是推动科创金融服务功能提升。我们加强与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平台的联动,发挥基金、股权等“协同”作用。引导在皖全国性银行保险机构发挥总部集团“全牌照”优势,引进集团成员单位入皖,加大债券、投行、理财等资金投入。我们不断提升科创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支持银行保险机构设立专门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打造专业团队,在资金定价、产品审批、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专门管理。全省建成2家总行级科创金融中心、58家区域性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下一步,我们将以合肥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牢牢把握科创金融发展机遇,把服务企业创新主体、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推进“创产融一体循环”的“中轴线”,大力支持安徽建设科技强省,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安徽之声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请问我省银行业针对新市民住房需求有哪些支持措施?
安徽银保监局大型银行处副处长 姚琴谢谢您的提问。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购房不仅对于新市民而言是个难题,对一般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甚至需要依靠几代人的积蓄。安徽银保监局高度重视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各类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始终要求辖内银行机构坚守“房住不炒”定位,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助力我省加快建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一是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辖内银行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了解各地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规划,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12月末,辖内银行机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3015.54亿元。例如,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已向合肥、阜阳、宿州等地发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111.19亿元,积极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二是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例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充分利用公司住房租赁贷款产品优势,支持政府及社会资本方盘活存量资产,将存量的政府安置房、租赁用房等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截至2022年12月末,该行公司类住房租赁余额36.85亿元,累计支持项目50个、房源筹集3万套,目前已取得保障性租赁住房认定书22个、房源数量1.18万套。
三是满足新市民合理购房需求。坚持住房贷款资源向首套房倾斜,根据新市民特征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先支持新市民进城安家购房需求。截至2022年11月末,辖内银行机构首套房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占个人住房贷款95.12%。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针对农民进城后的购房需求,推出“农民安家贷”,利率较首套房利率再降10BP,降低购房成本,并且可选择按季度、半年、年度等还款,提升还款便利度,2022年累计投放47亿元。徽商银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机构对新市民购房群体,在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优惠上比照刚需客户执行差别化政策,持续强化新市民购房信贷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并指导商业银行执行好差别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有条件新市民的购房需求。
凤凰网
刚才施局长提到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请问安徽银保监局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安徽银保监局消保处处长 陈默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金融领域纠纷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各地法院的立案数量也处于高位运行。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就是为了拓宽人民群众化解金融纠纷的渠道,避免“诉累”,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消费环境。为此,安徽银保监局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完善金融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安徽银保监局与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积极协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安徽省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2022年以来,我们还将金融纠纷调解结案率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指标体系,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落实金融纠纷“应调尽调”,为进一步推动纠纷化解工作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推动实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体系覆盖全省。2022年4月,我们指导省银行业协会、省保险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安徽银行业保险业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该组织作为首个省级的金融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既接受法院委托委派开展金融纠纷案件调解,也受理消费者、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发起的纠纷调解申请,提供“调解+司法裁决”一站式、“线上+线下”一体化纠纷解决服务。在全系统的共同推动下,我省地市级银行业保险业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在2022年覆盖全省,老百姓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得金融纠纷调解服务。
三是推动人民群众维权诉求“一站式”解决。一方面,加强纠纷在线调解。我们与省高院合作,将辖内21家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纳入法院“总对总”在线调解平台,入驻调解员157名,实现案件推送、音视频调解等全流程线上处理。另一方面,推动纠纷调审对接。2022年7月,我们协调推动包河法院在省金调委成立金融巡回审判庭,银行保险领域的矛盾纠纷,经调解达成一致的,进入调解协议效力司法确认程序;调解不成的,直接立案、开庭及制作法律文书;通过对接人民法院“总对总”平台,异地当事人也可以实现在线调解及开庭审理审判。
通过监管部门与法院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2022年,辖内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组织配合法院部门受理调解案件1.75万件,调解成功率92.57%,在省12家对接单位中排名第二。
安徽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施其武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刚刚陈默处长主要介绍了监管部门在矛盾纠纷处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我再补充3点。
第一,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经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求贯穿产品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严禁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信息保护权等各项合法权益。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建设,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和公司治理中去,筑牢消保工作基础。
第二,推动解决消费者和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安徽银保监局联合法院、人民银行,在调解委员会建设、设立金融巡回审判庭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调解将大量银行业保险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阶段。此外,去年我局12378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10.34万通,全系统接待群众来访1221批,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妥善处理消费投诉1.47万件,有效解决靠消费者与机构双方协商难以达成共识的投诉事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三,严肃查处银行保险机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去年通过开展举报调查、专项检查等,对银行保险机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对查实的26家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行政处罚,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倒逼银行保险机构规范经营行为。
安徽商报
2022年安徽银保监局出台政策,推广中期流贷服务新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请问目前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吗?
安徽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处长 杨峻松
谢谢您的提问。推广中期流贷服务新模式,是我局2022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住经济大盘、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的重要一环,也被列入年度省委深化改革重点工作。
这项工作针对的就是“长用短贷”这一中小微企业反映较多的痛点。为此,我们出台指导意见,引导银行机构大力发展中期流贷服务,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特点,采取“一借三年、每年一审”“一授三年、续贷接力”“三年之内、随借随还”等方式,更好匹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减少倒贷、过桥等,稳定企业融资预期,增强纾困发展信心。
在全省银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期流贷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截至2022年末,全省中小微企业中期流贷余额2994.89亿元,同比增长51.11%,高于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2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6个百分点。
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连续性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商业银行中期流贷占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比重超过30%,较年初提高9.2个百分点,比重赶上浙江水平,有力地稳定了企业融资预期。
中期流贷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模式创新,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中长期贷款融资成本较高的痛点。从辖内中期流贷增量较大、增速较快的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和徽商银行来看,当年新发放中期流贷平均利率分别为3.79%、4.51%、4.27%,最低与1年期LPR持平,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中期流贷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指导商业银行单列中期流贷年度计划,纳入绩效考核,创新金融产品,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依托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期流贷专区,常态化宣传推介,目前专区已上线产品41种。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适度延长担保期限,匹配中期流贷期限。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中期流贷服务实现较快增长,同时重点在结构优化上下功夫,加大对制造业、农业、科创领域中小微企业倾斜力度,充分满足中小微企业更灵活、更高效、更稳定的融资期待,助力中小微企业抢抓机遇、加快恢复发展。
来源:金融小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