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NEWS

繁昌农村商业银行:传承农金传统文化 培育特色金融新风

发布日期:2024-10-11 浏览次数:28

(繁昌农村商业银行审计保卫部   强成程)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对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从农信社至农商行,农金系统扎根中华传统文化沃土70多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营智慧、生存法则和企业文化,这些群体记忆和精神图腾构成了农金特色金融文化的鲜明底色。从特色文化中汲取滋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有效破解农商银行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农金是几十年精神积淀构成独特企业文化。金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金融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农金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助合作,支小扶危,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实践中凝结、融合、沉淀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草根精神”、“背包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昂扬奋斗精神”、“三铁”精神,使农金人拥有了自己的群体记忆和精神图腾。

“草根精神”。自诞生之日起,农金系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不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法人治理、公司架构、考核模式如何变,农金人立足本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支农支小、做散做久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便民利民、为民惠民、普惠大众的情怀始终没有变,广大客户亲切地称其为“自家银行”、“草根银行”“百姓银行”“社区银行”。可以说,农金系统7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农金的“草根”属性。

“背包精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农民就亲切地称赞农信社“一双脚、肩挎包,田间地头来回跑”。农信社从业人员常常背着一个旧背包、带着一把木算盘,靠着“一张嘴”“两条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大街小巷,与草根百姓“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雪中送炭,雨中打伞。“背包精神”的“基因”已融入到农金事业发展的“血脉”中,成为区分农信社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识。

“艰苦创业精神”。创业之初,一间草房子、一张破桌子、一盏煤油灯、一双铁脚板,几乎成了农信社的全部“家当”;啃干粮、喝河水、睡地铺,常常是农信人创业之初的“标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农信社的创业艰难。

“昂扬奋斗精神”。农信社的历史,是农金人用“艰苦奋斗、顽强奋斗、接力奋斗、共同奋斗”谱写的;农信社的改革发展史,就是农金人的一部奋斗史。无数农金人自强不息,用奋斗书写人生,用奋斗丈量足迹,甚至因奋斗献出了生命。全国农金系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最美奋斗者”,这些时代英模人物已成为一座座丰碑和灯塔。

“三铁”精神。“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三铁”精神是行业规范的约定,是经营阵地的坚守,是从业人员的生命。几十年来,“三铁”精神指引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思想坚定、业务精湛、技能熟练、作风过硬的农金队伍。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厚利时代转向薄利时代,市场竞争也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争夺,客户流失、息差收窄、人才难得,农金系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和考验,传统路径已难以破解当下发展困境。

“破茧重生”是农金系统“活下去”的唯一途径。我们将坚持文化自信,从农信特色文化的宝贵资源中汲取滋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资产端,要增户扩面拓展资产业务;负债端,要主动负债、优化结构、压降成本;客户端,要保住老客户、抢到新客户、吸引他行优质客户;产品端,要开发鲜明特征、符合农商银行客群特点的数字化产品;管理端,要应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和工具,研发市场拓展、产品营销、业务增长的新途径,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要向“新”而行,通过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来回答“时代之问”、“客户之问”和“员工之问”,加快营造自身的独特优势,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当前的发展难题,利用文化的“软实力”,实现发展的“硬支撑”。

要守住“本乡本土”的草根底色。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有百姓。越是压力增强、挑战加大,我们越是不能避讳“土”的本色。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交流、用客户玩得转的产品营销、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服务。通过有效整合政策资源、政府资源、监管资源和内部资源,让“更亲、更近、更贴心”的底色落地生根,使地缘、人缘、情缘优势转化为生存和发展优势,进而守牢“主阵地”,服务“零距离”,提升客户“获得感”。

要甘当“惠农扶微”的市场角色。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互补式服务,甘愿做“小买卖”、赚“辛苦钱”,立足办“小业务”,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专注“支农支小”,挖掘小增量,深耕“小赛道”,把服务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正道、本源。深挖小微企业上下游产业,多点开花、以“点”带“面”,实现小微企业和当地实体经济和谐共生。通过普惠金融、绿色信贷,让“三农”小微领域和弱势群体有更多的金融获得感,苦练“做散做久”基本功,稳住“支农支小”的根据地。

要体现“便民惠民”的服务特色。要把政治性、人民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遵循全客群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各类名单,做好分层分类走访服务,把客户走成朋友、走成亲戚、走成亲人,把“自己人优势”发挥到极致,不断增强客户的角色认同、情感认同和服务认同。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链式服务、圈式服务、周期服务、裂变服务,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大走访+小背包”“大网格+小分队”,线上跑数据、线下跑客户,线上体验速度、线下感受温度,在第一时间找到人、找对人、做对事,实现农商行与客户的“双向奔赴”,赋予服务群众新内涵。立足镇情村情户情,真正做到“扶一品成一品,扶一业兴一业,扶一村富一村”,“问渠那得清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努力将金融“活水”引向田间地头,让便民服务在街头阡陌中传递金融温度。

弘扬“守正创新”的传统本色。我们要弘扬正能量,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劳模故事,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真正作为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树“勤勉务实”新风,引导干部员工崇尚劳动、见贤思齐,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条线、各岗位、各方面,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创新、争先创优活动,发扬创业精神、奋斗精神。

金融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存方式,会深刻影响金融从业者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塑造农商行的金融文化,要注重将农信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干部员工成长的各个阶段,特别是要强化对新一代农金人的文化熏陶,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农信传承人,为农信事业长久发展培养留存宝贵的精神财富。